国务院日前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主要目标:到2017年,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降低到30%以下,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三重点”及相关领域的改革任务,即在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制、巩固全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非营利性医院改革三个方面取得重点突破。
初步实现跨省医疗费用异地即时结算,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补助标准提至每人每年360元以上
《规划》指出,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效果在2010年基础上提高三个百分点。到2017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60元以上,个人缴费水平相应提高。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均达到75%左右,进一步提高比较高支付限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门诊统筹覆盖所有统筹地区,支付比例提高到50%以上。探索整合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管理职能和经办资源。
2017年全面实现统筹区域内和省内医疗费用异地即时结算,初步实现跨省医疗费用异地即时结算。推广医保就医“一卡通”。将医疗机构次均(病种)医疗费用增长控制和个人负担定额控制情况列入医保分级评价体系。
百姓比较怕生大病,《规划》指出,取消医疗救助起付线,提高封顶线,对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住院自负医疗费用救助比例提高到70%以上。无负担能力的病人发生急救医疗费用通过医疗救助基金、政府补助等渠道解决。
国务院医改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从世界范围看,目前有130多个通过建立医保制度解决居民看病就医问题。大多数发达建立了覆盖全民的医保体系。通过前三年改革,我国已初步实现全民基本医保。“十二五”时期转向提升医保的服务质量。
基本药物适当增加慢性病和儿童用药品种,今年调整基本药物目录
《规划》明确,中央财政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后对地方的经常性补助机制并纳入预算。村卫生室逐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各地政府结合实际,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将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
优化基本药物品种、类别,适当增加慢性病和儿童用药品种,减少使用效果低、重合效果低的药品。2012年调整基本药物目录并适时公布。逐步规范基本药物标准剂型、规格和包装。进一步全善基本药物质量评价标准和评标办法,既要降低虚高的药价也要避免低价恶性竞争,确保基本药物安全有效、供应及时。对全力品种和经多次集中采购价格已基本稳定且市场供应充足的基本药物试行统一定价。对用量小、临床必需的基本药物,可通过招标采取定点生产等方式确保供应。所有基本药物生产、经营企业必须纳入电子监管。
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医生马进认为:“一个的医疗卫生体系要实现高效有序运行,全科医生制度是关键。”
《规划》提出到2017年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全科医生15万名以上,使每万名城市居民拥有2名以上全科医生,每个乡镇卫生院都有全科医生。开展免费医学生定向培养,实施全科医生特岗计划,充实基层人才队伍。
控制医疗费用增加,县域内就诊效果提高到90%左右
国务院医改办公室有关负责人指出,“十二五”时期要坚持非营利性医院的公益性质。
《规划》提出,要扭转非营利性医院逐利行为。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推进医药分开,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将非营利性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医院的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实行集中采购。
“十二五”时期,医疗费用的增加将得到控制。《规划》指出,将次均费用和总费用增长效果、住院床日以及药占比等控制管理目标纳入非营利性医院目标管理责任制并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及时查处为追求经济利益的不合理用药、用材和检查及重复检查等行为。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人不得兼任非营利性医院领导职务,逐步取消非营利性医院行政级别。提高医务人员待遇,严禁把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与医院的药品和检查收入挂钩。
“大家感觉非营利性医院变化不大,但实际上,很多试点城市在医药分开等方面有很大起色,如取消药品加成等。除了切断医药灰色利益链,他们在便民服务方面也有很多探索,比如推行预约挂号,实施优质护理工程等。”马进说。
《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要把县级非营利性医院改革放在突出位置,力争使县域内就诊效果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2017年要实现县级非营利性医院阶段性改革目标。
今年县级非营利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将先行推开。马进认为,县级医院改革的核心是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同时还要加强医疗服务监管,让医生、老百姓、有关人员参与到医院的监管中来。
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达到总量的20%左右,改革药品价格形成机制
“要优先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这契合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也是上通行的。从经验看,即便是在医疗市场化程度高、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比例相对较高的,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大多以非营利性为主。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和发展具有一定规模、有特色的医疗机构,发展高水平、高技术含量的大型医疗集团。2017年,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达到总量的20%左右。”国务院医改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
《规划》明确了相关领域的配套改革。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2017年达到40元以上;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4张的,原则上不再扩大非营利性医院规模,每个县重点办好1至2所县级医院(含县中医院);以城乡基层为重点加强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到2017年,力争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0%的乡镇卫生院、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改革药品价格形成机制,选取临床使用量较大的药品,依据主导企业成本,参考药品集中采购价格和零售药店销售价等市场交易价格制定比较高零售指导价格,并全据市场交易价格变化等因素适时调整。
《规划》提出,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
国务院医改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十二五’时期,改革的重心逐步从基层上移到非营利性医院,涉及到体制机制改革的问题更多更复杂。这是利益格局调整的深水区,医药卫生体制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在这一时期集中暴露,需要逐一破解。‘十二五’时期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关键时期。”